董作宾先生手稿墨迹著作捐赠仪式暨董作宾先生商文化学术研究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 张廷皓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吴永琪

董作宾先生之子 董玉京先生

开幕式上相关照片

相关照片

返回

 

 

董作宾先生像

董作宾先生第一次殷墟发掘报告的评价

     我第一次认识董先生 ,是在民国十七年冬天,是傅孟真先生安排在开封见面的。那时,董先生正在写他的安阳小屯第一次试掘报告 ,并亲手摹写“新获卜辞写本”。他的第一次试掘殷墟报告、新获卜辞写本及后记,不但报告题极为扼要,(全文中没有一句废话),最后所指出的问题:“紧缩简直甲骨文字,是否仅为武乙至第乙时代的卜辞,而无商代上世之遗物?如其无之,则殷墟以外,其他圯于和患而迁徙之都邑,是否刻有同样卜辞之存在?”为我们在殷墟发掘奠定了理论基础。

  象董先生这样寻问寻得紧,抓题目抓的扼要,并想办法解决他所抓的问题的人并不多见。董先生不但使能找问题的人,也是能想出种种聪明的办法以解决问题的人。

(录自一九六六年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甲骨文与中国人

 

    中国文字起源于先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智慧的创意,历经三千多年的演变,仍活生生的一脉相传。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水平。
    “我国文字的特点,我们日常使用,反而习焉不察,而以权威的中国文言学者,闻名世界的瑞典人高本汉氏曾说过:“这个大国里各处地方都能彼此结合,是由于中国的文字,一种书写的世界语”作了维系的工具。假使采用音标文字,那么这种维系的能力就要摧毁了。”外人纯粹客观的批评,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节录自 董作宾著“甲骨文与中国文字”)

在董作宾先生手稿墨迹著作捐赠仪式暨董作宾先生
商文化学术研究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 张廷皓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在这里举行董作宾先生手稿墨迹著作捐赠仪式暨董作宾先生商文化学术研究展开幕式,意义深远。这是我国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秦俑博物馆为“五一”假日旅游推出的又一活动。
    董作宾先生,字彦堂,1949年去台湾。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著名古文字研究学家。董玉京、董敏两位先生自愿将其父亲董作宾先生生前手稿、墨迹和著作捐赠给秦俑博物馆,可敬可嘉。董作宾先生对殷墟考古发掘和甲骨文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生前耕耘勤奋,著述宏富,极大地促进了商文化的研究。作为甲骨学大师,与罗雪堂、王观堂、郭鼎堂共称“甲骨四堂”。先生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不只在于对文字的考释,而是通过对甲骨学的研究,开创了商史研究的新局面。先生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贡献,还在于对年历学的研究,重建了西周共和以前的年代及上古史的框架。此次捐赠、展出的手稿墨迹,大都是先生寓居台湾时所撰写。
    为了弘扬董作宾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秦俑博物馆从今天开始将这珍贵文献资料进行为期2个月的公开展出,供大家参观、研究、借鉴,为商文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同时对甲骨文的普及做一些工作。
    再次对董玉京、董敏二位先生及董家诸位女士先生表示感谢。
    衷心祝愿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在董作宾先生手稿墨迹著作捐赠仪式暨董作宾先生
商文化学术研究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吴永琪

    尊敬的董玉京先生、董敏先生及府上诸亲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在这春风风人,阳光和煦之吉辰,董作宾先生手稿、墨迹、著作捐赠仪式暨“董作宾先生商文化学术研究展”开幕了。
    首先,让我代表秦俑博物馆对董玉京先生、董敏先生及董先生的亲人,将我国当代学术界著名学者、考古学先驱董作宾先生的部分手稿、墨迹、著作及照片无偿捐献给秦俑博物馆的义举,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向应邀前来与会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董作宾先生,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他具有多方面的才华,是一位考古学家、甲骨学家、古文字学家、史学家,是学贯古今,艺传千秋的学术界大师,是商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夏商周古称三代,然夏商两代资料奇缺。学者所倚者,仅《史记·殷本纪》、《诗经·商颂》等。几千年来,学者在探求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线索,寻觅着“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蓝图。上世纪初,甲骨出土于安阳,为学者研究商史洞开了门径,从此,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这其中涌现出了一批甲骨学专家,董先生彦堂与罗雪堂、王观堂、郭鼎堂,被目为“甲骨四堂”。四堂之中,惟董先生终生孜孜于甲骨之学。董先生从安阳首次发掘开始,先后十余次参加或主持安阳发掘,编写报告,潜心研究,成就颇丰,建树亦伟。生平撰述,著作等身,研究范围亦广。傅斯年先生将董先生与东汉张平子作比,称之为“南阳贤士”,说董作宾先生“能识苍颉之奇文,咏丘聚之玮书,发冢以求诗礼于孔丘之前,推步而证合朔于姬公之先”。郭沫若也认为“卜辞研究,自罗、王而外,以董氏所获为多”。可见先生德业并臻,为世公认。
    文字之始,为社会文明之标志。中国古代文字自殷商甲骨始,两周金文踵其后,战国文字异形,言语异声,讫秦而统一为小篆,这是秦始皇帝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而其根则在甲骨。董先生的部分手稿及著作捐赠我馆,展出中可让万千人仰其风采,典藏后将激励我馆学者读董先生的遗著,继董先生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时序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继承前人文化遗产,是创造和建设新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海峡两岸,同源共祖,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需要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董先生的哲嗣无偿捐献董氏手稿与遗著,是为发展两岸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义风可钦,也是两岸文化交流可资传颂的佳话。秦岭巍巍,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再次向董玉京先生、董敏先生及董先生的亲人表示敬意。并祝您们在陕期间旅游愉快,平安如意。
    祝展览圆满成功。